安伯玛取之“安全”“伯乐”“千里马” ,是三个内涵丰富且存在深层关联的概念。前者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,后两者则聚焦人才的识别与价值实现。三者相互作用,共同构成了人才成长与价值释放的完整生态。
安全是指 “没有危险、不受威胁、不出事故的状态”,既包括物理层面的人身、环境安全,也涵盖心理、社会层面的稳定与保障(如职场中的容错环境、社会中的公平规则)。对个体而言,安全是安心投入的前提 —— 只有在 “不必担忧基本生存威胁、不必恐惧探索风险” 的环境中,人才能释放创造力;对组织或社会而言,安全是秩序的基础,只有建立稳定的规则与保障体系,才能避免内耗,为人才成长提供土壤。
伯乐的典故源自《战国策》,原指春秋时期善于相马的孙阳,后被引申为 “善于识别、推荐、培养人才的人”。
伯乐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 “识别”,更在于 “赋能”:他们能透过表象看到潜力(如发现 “千里马” 未被发掘的特质),更能为人才创造机会(如推荐岗位、提供资源、排除障碍)。真正的伯乐不仅是 “识人者”,更是人才成长的 “铺路石”。
千里马本指日行千里的良马,后比喻 “具有突出才华、潜力未被充分发掘的人才”。
千里马的特质是 “有潜力但可能被埋没”:他们可能因缺乏机会、环境限制或自身未被认知,暂时处于 “蛰伏” 状态,但一旦获得合适的条件,就能释放惊人价值。其价值实现的关键,在于 “被看见” 和 “被适配”。
安全、伯乐、千里马三者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支撑的 “共生关系”,共同决定人才价值能否实现:
安全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基础,但 “有潜力” 不等于 “能发光”——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 “识别” 与 “搭桥”。
即使环境安全,人才的特质也可能因 “小众”“超前” 或 “缺乏显性成果” 而被忽视。例如,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,其物理研究曾因 “非正统” 而未被主流学界关注,若没有伯乐(如物理学家普朗克)的发现与推荐,其理论可能被埋没更久。伯乐的作用,正是在安全环境中打破信息壁垒,让千里马的价值被看见。